什么是校園文化?
每個人心中應該都有各自的理解和表達。
由學校成員在教育、教學、科研、組織和生活的長期活動與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共同創(chuàng)造的、對外具有個性的特色精神,如教育和管理觀念、歷史傳統(tǒng)、行為規(guī)范、人際關系、風俗習慣、教育環(huán)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體現(xiàn)出來的學校校風和學校精神。
但總的來看,校園文化所要表達的應該是一所學校的辦學愿景和追求,立足點在于“培養(yǎng)什么人”和“怎樣培養(yǎng)人”。
想要打造具有靈魂的校園文化,就需要深度思考這幾個問題:
思考一
我們的校園文化為誰服務的?
建設校園文化正像是寫一本書需要有讀者閱讀一樣,一本書需要對自己的讀者群進行定位,校園文化建設同樣需要對自己的服務對象進行定位。定位決定著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顯然,校園文化的第一消費者是學生,是為學生服務的。無論我們的校園文化有多么豐富的用意,都不能偏離了核心消費群體的需求。
思考二
誰是校園文化的生產者?
正像課堂的主人是學生一樣,校園文化建設的主人也應該是學生。學生參與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就是讓學生與文化產生生命鏈接的過程。當學生真正成為校園文化生產者的時候,校園文化中便有了“我”的存在。當然,這個“我”不只是學生,“我”還是校長、教師、校友,甚至包括家長。當這些人都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的時候,學校文化形成的過程實際上就成了校長和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種“集體敘事”。
文化基礎是一片空白時,如何讓我們的生產者積極參與、盡快融入是我們新校區(qū)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
思考三
你的校園文化里有人嗎?
校園文化建設的硬傷之一就是“見物不見人”、“見景不見人”。其實人才是校園文化里最動人的風景。當校園文化為了人、基于人、指向人、關照人的時候,文化便有了力量。
思考四
你的校園文化里有多少個故事?
沒有故事的校園文化是蒼白的、生硬的、缺乏溫度的。好的校園應該是故事校園。新校區(qū)校園文化建設應該把好的老校區(qū)文化元素、人物事跡移植進來,用故事的方式承載文化、留存文化、傳播文化,校園文化便會因故事而柔軟,因故事而傳播久遠。
思考五
學校里已經呈現(xiàn)的文化有多少人知道?
不懂、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學校里的文化,是很常見的現(xiàn)象。要么是熟視無睹,要么是只建設不使用,總之,文化被有意無意地束之高閣,成了學校里的“奢侈品”和多余的那部分。如果把校園文化比喻為一本書的話,它一定是需要讀者去閱讀的,需要定期不定期地解讀和使用,讓師生在閱讀中理解文化,在使用中內化文化。校區(qū)大多位于郊外,教師坐著班車來上課,下課又匆匆離去,這就不便于學校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與形成,重復地、強化地解讀和傳播校園文化當中的內涵,對于新校區(qū)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功能的實現(xiàn)有著積極意義。
思考六
你的校園里有不斷更新的文化嗎?
一所學校既要有“恒星文化”,還要有“流星文化”。恒星文化是學校發(fā)展過程的關鍵事件和關鍵人物積淀下來的文化,是相對不變的;“流星文化”則是要與時俱進的,需要彰顯時代印記的。其實,文化原本就應該是動態(tài)的,而非靜止的。
校園文化建設,既要繼承老校區(qū)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更要重視新的文化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需要倡導師生在共同的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和捕捉那些有意義、有故事的點滴,如此,校園文化便有探究性、實踐性、互動性、生成性和開放性。
思考七
我們的校園文化為誰服務的?
校園文化建設往往容易碎片化,缺少了整體的美感。固然,校園文化是由每一處景觀疊加起來的,但是,每一處亮點景觀加起來等于什么,共同指向于什么,昭示著校園文化的品質。無論你的校園文化有多少處景點,都要有一個魂貫穿始終。形散而神聚,是衡量校園文化的一條重要標準。
思考八
我們的校園文化里有課程思維嗎?
校園文化建設不僅要把愿景變成風景,不僅要把自然景觀建設成文化景觀,還要把文化景觀開發(fā)成課程景觀,讓校園景觀成為一種隱性課程。
所謂課程景觀,就是開發(fā)環(huán)境文化的使用價值,讓環(huán)境文化與學科資源相對接,把整個校園建設成為一部天然的校園教科書。
思考九
我們的校園文化學生喜歡嗎?
學生喜歡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第一標準。校園文化建設要讓學生接受并認可需要一個心理過程,這其中不僅有視覺上的美感,更有文化內涵的傳承與文化氛圍的營造。要讓學生看見他們喜歡的風景,當學生喜歡校園里的風景的時候,校園就成了他們溫暖的家,校園里就有了他們的牽掛,若干年后這里便留下了他們美好的記憶。